但由於自有資金不足,我們三個孩子都還在就讀小學,經濟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爲了未來發展,不得不向人借貸因應。談起這項決定,他們兩人在說起這件往事時都會不經意流露當時內心的疑慮及放手一搏複雜感覺。
「製茶是門大學問」,我的爸爸說:
茶樹品種、茶園管理攸關茶青先天品質,爸爸因有務農基礎,因此遭遇的問題不多;反而是烘焙茶葉的流程控制與技術的突破,成為能否成功的瓶頸。
由於技術不佳,最早做出來的茶葉乍聞有茶香、外觀也不錯,但始終難獲茶商青睞,產銷千斤卻「落價也賣無路」。
他們兩人於是勤於參加茶葉改良廠等農政單位開辦的研習班隊、講座與評鑑,並從書刊汲取農業新知,趁外地茶商前來採購茶青、就地製茶機會,觀摩、筆記製茶步驟,並反覆討論箇中緣由。
揮汗撥種者,必歡呼收割
俗話說,揮汗撥種者,必歡呼收割。兩人努力五、六年後,經茶改廠評定技術及格,且遇到來自台北縣坪林的製茶師黃榮春,指導採茶青時機、拿捏萎凋與發酵變化等,當季做出葉底鮮綠、喉韻回甘,茶界稱為「綠腹紅香」的好茶;這是重要的轉戾點,而製茶師黃榮春至今仍被我的爸爸、媽媽視為亦師亦友的貴人。
爾後,他們順風走出一條坦途,製茶技術在七十九年趨於純熟,榮獲茶葉比賽特等獎,同年擁有自己的店面、茶廠,經營基礎愈為穩固。
「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諦
農家子弟出身,胼手胝足,奮鬥有成,我的爸爸、媽媽感念過程得知於人者太多,於是展開回饋,拿到特等獎時,半數收入即捐助公益,捐給隙頂國小作為教育基金,八十六年再獲特等獎,還是捐出一半獎金作為社區發展用途。
八十五年間,他們到台北探親巧遇慈濟功德會會員,認同證嚴法師教化人心的情操,開始長期小額捐款,九二一地震時,向親友募款三十多萬元,協助災區學校興建組合屋,心中體會「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諦。
媽媽越做越有心得,認為佈施層面不限於財物,開始扮演「
慕心」角色,了解社區民情、貧困急難訊息,通知慈濟協助。
他們二十年前拼經濟,現在拼公益、作功德,快樂自在,只希望社會更為團結祥和。
這就是我覺得生力農場讓我覺得很有紀念性的地方...
因為有愛...生力農場也變的很迷人、很可愛。
|